《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用“花中四君子”导入新课,并配图配诗指导学生朗读古人描写梅、兰、竹、菊的诗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作者简介时,郭老师拓展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地方,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并出示郑燮的作品图,加深了同学们对诗人、对古诗的理解。结尾又拓展了其他的题画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由浅入深实现“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中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水到渠成。
教学结尾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像郑燮一样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故事。这一课外拓展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踊跃发言,讲了颜真卿、王阳明、李大钊、赵一曼、江竹筠、夏明翰等人物故事。真正把课堂回归给学生,让孩子们思维飞扬。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分层性作业的优化设计与实施,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拓展课外延伸,增加积累,增广见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后,在开展的评课交流活动中,教师们针对本节课进行了激烈的研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拓展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认真诚恳地给予了客观评议。大家一致认为语文课一定要注重拓展延伸,这样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语文课变得灵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